我国已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的态势。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能最大程度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陪伴;社区养老是指在居家的社区内建立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特点是老人可以和邻居建立互助关系,相互支持,社区内资源共享;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与养老地产的组合也被称为“养老社区”,是由保险机构、房地产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投资设立的大型医养结合型社区。
今年调研中发现,未来养老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度与当下所进行的养老规划及实施有紧密关系。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和社区养老,每月需要更高费用,同时也能获得更专业的康养医疗服务和更丰富的文娱生活。
一、合理规划带来更多养老方式选择
1.养老规划越好,支付意愿越
调研发现,处于不同养老规划阶段的受访者,是否进行养老规划与养老服务支出意愿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已实施养老规划的受访者每月愿意支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费用水平最高,为2550元,而尚未开始养老规划的受访者每月愿意支付的费用为1538元。
2.养老服务方式更加多元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呈现“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是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调研结果与“9073”的养老格局趋同,多数受访者(87%)偏好居家或社区养老,但同时对机构养老的兴趣明显高于现有格局。
在已实施养老规划的受访者中,偏好机构养老的比例高达13%。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来看,都有一成以上的受访者表达了对于机构养老的关注和青睐。
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居民拥有更加丰富的养老选择。老年人消费倾向增强,整体支付能力也在提升,更加重视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生活和消费观念正在积极转变为“享老”。政府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养老产业,保险公司、地产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产业,涵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选择。
依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有部分自理困难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数字背后是沉重的家庭负担。
另外,不少个性化、小众化的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兴起,如旅居养老、抱团养老等等。这些养老生活方式的尝试和探索,也为银发经济及养老服务方式带来新的思路。其中,旅居养老是指老年人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地方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居住和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结合了旅游和养老,允许老年人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银发经济的推动,旅居养老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抱团养老则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担生活成本,互相照顾、彼此慰藉、共享资源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虽然只在尝试阶段,但此类新型家庭结构也产生了新的需求。
二、居家或社区养老为多数居民的选择
接近九成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居家或社区养老的偏好,这些受访人群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居家或社区养老人群偏好亲密的家庭关系
受访者中,71%的人群表示想要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67%希望与家人保持亲密关系,其中,女性对熟悉的环境、灵活性和自由度的偏好比男性更加明显。
2.居家或社区养老人群的身体状况较好
调研发现,在偏好居家或社区养老的受访者群体中,与同龄人相比,68%的受访者对自身身体状况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三、机构养老满足多元需求,人群偏好增加
1.偏好机构养老的人群期待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
一成以上的受访者倾向机构养老模式,大多认为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多方面的养老需求。其中,女性对居家或社区养老的顾虑较多,比如居家或社区养老方式提供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的专业程度有限,服务的个性化程度较低等。
在不同年龄段受访者中,“新老人”对居家或社区养老的医疗和照护专业程度的顾虑比例最高,达到76%。偏好机构养老的受访者,他们期待机构养老能够满足更高水平、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调研中发现,受访者选择机构养老主要基于五大原因,包括:可提供餐饮、清洁、文化娱乐在内的全面服务,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照护服务,安全保障措施更加完善,方便与同龄长者社交互动,缓解孤独感和减轻家人的照顾压力。有养老规划且已实施的受访者对机构养老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照护服务的重视程度,要显著高于无养老规划和有养老规划未实施这两类群体。“银发族”对机构养老提供与同龄长者互动和减轻家人照顾压力等方面的关注,显著高于“Z世代”、“中生代”和“新老人”。
调研发现,日常餐饮、室内居住环境、丰富的生活、照护服务、内设医疗护理机构和室外活动空间成为受访群体选择养老机构时优先考虑的五个因素。对于无养老规划的受访者而言,他们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机构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群体。
偏好机构养老的受访者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关注度很高。在评价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能力时,养老机构内部是否配备医院、医务室、康复中心和护理院是他们关注的首要因素。同时,偏好机构养老的受访者还关注养老机构的医护队伍、医疗康复设备、周边医疗机构情况及与外部医疗机构建立的转诊、就诊、急诊的绿色通道合作情况。
2.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痛点
目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的格局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具有一定合理性。在居家养老中,家人可以给予老年人最亲密的照顾和关心,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老人可以继续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和参加各类活动。然而,目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第一,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与核心化,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一方面,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已经或正在形成“421家庭”模式,并逐渐成为大中城市家庭的主流。这样的家庭规模和结构的转变,使得每个家庭负担的养老成本明显增大,在人力和财力上都很难具备过去多子女大家庭照顾老年人所具有的充裕性和分担性,特别是在老人患病或者存在无能、半无能的情况下,家庭养老更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传统上单纯依靠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来解决社会大部分的老人照料问题已越来越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剧、跨地域流动频繁,许多子女面临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和冲突。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之下,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不可避免地日益弱化。
第二,空巢老人增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带来潜在挑战。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随着成年子女与老年长辈异地生活成为常态,家庭空巢化趋势日益显现。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子女忙于事业,空巢老人增加且孤独感提升,长此以往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占比持续提升。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570万人,预计到2035年高龄老人将接近8000万,到2050年会达到1.49亿。按照自然人的生命周期规律,人到70岁之后,身体各项机能呈退化趋势,患病率、伤残率增加,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条件的改善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延长了人们的自然寿命,但也延长了带病生存期,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失能风险大幅上升,照护失能老人将是许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失能老人往往难以独自生活,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耐心与陪伴,家人奔波照料、经济负担加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此外,大部分家庭陪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储备,面对老年人突发的病情束手无策,可能因此而延误病情。
3.老年人群体的整体支付能力提升,生活和消费观念正在积极转变为“享老”
老年人群体的支付能力提升。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升,为老年人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根据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总数为14196万人,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为63757亿元。换言之,城镇离退休人员每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大约为3743元。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财富积累的群体正在逐渐步入老年,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更关注自身及家人身心健康。财富储备较为丰厚的群体逐渐变老这一趋势,有望推动养老产业向中高端方向和供给质量优化方面变革。
老年人消费倾向增强,更加重视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伴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消费观念逐渐由过去的被动消费转向主动消费,老年群体消费行为逐渐由节俭型转向享受型,表现出消费观念年轻化,消费心理成熟化,家庭角色弱化和补偿心理强化等特点。
文章来源:新华养老週刊